新冠疫情之後,全球最重要的氣候峰會,簽訂了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規定在國際法的架構之下,須將「碳淨零議題」納入國內法,目前全球135個國家,1049個城市(包含台北市)已宣示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且淨零排放已從環保面擴及國家能源與產業轉型,現在,氣候治理已成為國家轉型的關鍵。
淨零碳不再只是國際共識,而是一項全球行動
台北市率先提出零碳城市的規劃,以四大國際城市作為規劃零碳城市的標竿 : 日本東京、英國倫敦、美國舊金山、美國紐約。城市轉型的關鍵在於每一個城市在探討它的碳淨零路徑的同時,除了需遵循一個國際共同要求之餘,更是需按照個別城市發展去做規劃。
台北市的排碳報告顯示,以住商(服務業、住宅)的碳排放最高,佔總碳排放量74.6%,運輸佔20.58%。以能源使用來看,以電力使用最高佔72.02%,其次為汽油使用佔16.67%,台北2020年總排放量為1138.8萬噸,較2005年(基準年)減量12.9%,以人均排放量來看每年從5噸降至約4.3噸。另外,根據工研院LEAP模型模擬台北市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基線(BAU),若台北市不執行任何措施,扣除碳費後,仍有1226萬噸的碳要減,這些碳分布於服務業719萬噸、住宅250萬噸、運輸業222萬噸、工業38萬噸、廢棄物12萬噸、農業1萬噸。
目前台北市暫訂2030年要減少30%,2040年要減少65%,但因受國家電力碳排放係數與其下降速度和幅度的影響,再加上,國際上也期望各國可以提出更具雄心的目標,因此,明年2022年可能會再提出新版NDC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國家自訂貢獻 )。
北市三大減碳策略 : 零建築、綠運輸、零廢棄
根據排碳報告與工研院的模擬數據,台北市提出三大減碳策略 : 智慧零碳建築、綠運輸極大化、全循環零廢棄。首先,在推動智慧零碳建築,短期規劃將於2030年讓所有新建築、公有建築符合建築能校標準、每年翻修3%公有建築、EOD/TOD發展區需有零碳設計、社宅導入氫燃料電池。其次,在綠運輸低碳交通地推動上,期望2030年能將市區公車、公務小客車全面電動化,且電動機車將佔新售機車35%,而在這些短期規劃中,首都環狀線的建設,對大台北的未來發展、對推動綠運輸將會是決定性的關鍵。第三,全循環零廢棄,為了達成2050年資源回收率達80%,目標以「源頭減廢」作為一切行為準則,2030年將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且焚化廠將轉型綠能發電廠。這些行動或許在中央訂立氣候變遷因應法之後將以更加快速的步調進行整個城市的改革,而面對這些快速變化,台北市在因應氣候變遷碳中和管理自治條例中,規劃將有氣候轉型基金,補給能源貧窮的新族群,作為產業能源轉型輔導、教育訓練的資金。 為達成零碳台北的目標,除了完成碳淨零自治條例,達成公私協力,做到行為改變之外,仍需中央在能源轉型與碳費挹注的協助,讓地方擁有足夠財力去推動零碳措施,這兩個因素在未來台北零碳的過程中將會是極其關鍵的因素。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