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屬於資訊風險;不重視屬於時間風險;不確定屬於財務或其他風險。而氣候相關財務揭露便是將所有的機會和風險都換算成錢的單位,提供一套具透明度且擁有高度參考價值的方法論。
所有減碳相關問題都必須優先解決資金來源問題
為解決三大風險產生的問題,陳中舜研究員特別提到一個減碳的成功個案,其中成功關鍵在於其資金來源於十方大眾,因為它不是一般企業,它是一個非營利機構,也因此不愁財務問題。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件事,所有減碳相關問題都必須優先解決錢這件事,才能解決節能減碳成本計算的問題,而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便是此一問題的解決方式。TCFD分成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旨在提升公司透明度、對氣候風險和機會的管理與監督,與提供投資人及其他利害關係人決策的參考依據,好處在於它將所有的機會和風險都換算成錢,而且TCFD是在國際上被認可的,所以國外企業可以藉此決定是否融資給企業。
然而,現在有越來越多項目須遵守,所以應該優先確定自己減碳的法遵是什麼,到底減碳是為了國內法還是國際法? 又或是你的供應鏈需要? 釐清重點與先後順序才去行動,因為不是每項法遵項目都可以互相通用。例如,在台灣,政府規定前10%的大企業須100%使用綠電,然而在這個制度下的綠權在國際上不得抵換成碳權,原因在於碳權在碳市場的要求應為額外性,所以因為被政府規範所以去做,僅是義務,並不屬於額外性。
以目前規劃來看我國恐無法達成淨零目標
如下圖所示,每條路徑的終點同樣都是2050達成淨零碳排,但因為路徑選擇不同,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也就是說,並不是每個碳淨零的方法都會真正控制全球氣溫升幅在1.5度C以內。事實上,要控制在1.5度C這條路非常難,除了碳排量必須是現在的一半之外,有另外兩項不確定因素是現況最大的阻礙,一是根據IEA研究報告,在2030年到2050年有50%的新技術仍無法被確定。二是來自彭博新能源財經 BNEF的報告,2020年到2050年要達成1.5度C的成效預估每年要投資三到六兆美金,但資金來源仍不確定。
事實上,根據去年經濟部資料,以目前規劃,我國將無法達成,IEA報告預測的2050全球淨零碳排「電力排放係數」應為零,甚至小於零的目標。除此之外,我國原訂2030第二期溫減氣體管制目標,排放係數為376,但即便後來政府修正為300,仍比IEA2030預估值高了25%~50%,這未來可能造成企業在出口產品時,將面臨來自國際巨大的排碳壓力。
陳中舜研究員建議,如果企業要在這個情況下求生,首先必須要先清楚世界趨勢,例如,根據DNV的預估,2030全球初級能源需求達到高峰,2033年最終能源需求達到高峰,2034年製造業能源需求達到高峰,像這些都是企業必須掌握的趨勢。再者,企業必須懂得辨識風險,也就是懂得在有限的知識與有限的資源內,最大化組織的利益。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但也不要低估你的實力。以法國電力公司EDF的轉型方針為例,他們的技術布局僅有太陽能、儲能和電動車,簡單明確的三個目標。陳中舜研究員特別說明,當我們在幫組織做方向調整時,一定要做到明確目標、集中資源! 做得到比想得美更為重要。 最後,陳中舜研究員希望企業去思考「Who Are My Teams?」這個關鍵問題,一個計畫有高層支持、外部專家建議很好,但最重要的仍是員工是否有意參與,而企業該如何設計其中的誘因機制、能不能接地氣,往往會影響最後的結果。
Comments